Skip to content

解析几何中直线的对称点快速算法

高中数学·解析几何·直线中的对称问题

预备知识

  1.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
  2. 直线的方程、法向量

背景

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”是直线一章中简单却计算量最大的问题之一,常容易在方程联立时求错。

因此,有些同学会尝试求助公式,但是如果直接把公式摆出来:

{x=x02AAx0+By0+CA2+B2y=y02BAx0+By0+CA2+B2

又看起来非常冗长,难以背下,更难以理解。

因此本文会用一种更符合直觉的方式,讲述公式的来由,并给出更简单的计算方法。

有向距离

常规方法通过先设出对称点 (x0,y0) 再联立求解,我们要简化计算,必然要通过将反推转化为正推

显然,我们平时用刻度尺和三角尺作图不是依靠联立,而是:

  1. 将尺面垂直于直线放置,使尺面经过点 (x0,y0)
  2. 沿尺面划线(垂线)。
  3. 找到这条垂线与直线的交点(垂足)。
  4. 测量垂足和点 (x0,y0) 的距离。
  5. 在另一侧找到同样大的距离描点。

所以关键在于两件事:

  1. 垂直。因此我们需要联系到法向量 n
  2. 距离。因此我们需要联系到点到直线的距离。

显然,当一个点沿垂线移动时,这个点前后到直线的距离差值就是移动的距离。但是,向同一个方向移动,接近直线时距离不断减小,远离直线时距离却不断增大,不满足单调性。

为了构造满足单调性的距离,我们定义有向距离

δ=Ax0+By0+CA2+B2

其中点 P(x0,y0),直线 l:Ax+By+C=0

也就是去掉了绝对值符号。

对称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同,到直线的有向距离相反

这样一来,问题就迎刃而解。

推导

回顾刚才用尺作对称点的过程,我们只需要找到垂直的方向即法向量 n=(a,b) ,再将这个点移动一段距离即可。

那么移动多少距离呢?

已知 P(x0,y0) 到直线 l:Ax+By+C=0 的有向距离为 δ,则对称点 P(x,y) 到直线 l 的有向距离应为 δ

由于法向量的长度不统一,我们先将其单位化为单位法向量 n0=nA2+B2

这样一来,一个点每沿 n0 移动一个单位,有向距离就会增大 1。(沿着垂线走 1 单位,有向距离变化 1 单位)

所以从 δ 走到 δ,只需走 2δ 即可

最终:

将点 P(x0,y0) 沿单位法向量 n0 移动 2δ 个单位,即可得到对称点 P(x,y)

故有:

OP=OP2δn0

也就是:

(x,y)=(x0,y0)2Ax0+By0+CA2+B2(AA2+B2,BA2+B2)

展开总是更繁琐的,我们只需要记住最简洁的形式即可。

实战

那么,这个方法会更繁琐吗?其实一点也不会。只要不急着把 A2+B2 分母有理化,计算量其实会大大减小。

例如:求 P(2,1) 关于直线 x+2y1=0 的对称点。

解答:计算得:

δ=2+2112+22=35n0=(1,2)12+22=(15,25)2δn0=(65,125)

所以:

(x,y)=(2,1)(65,125)=(45,75)

可见,整个过程比联立计算更加简单,比直接背公式更加容易理解,不失为一种好方法。

拓展

考察 A=B=1 的情况,公式简化为:

(x,y)=(x0,y0)(x0+y0+C,x0+y0+C)(x,y)=(y0C,x0C)

此时恰有 x+y0+C=0x0+y+C=0,与原直线方程神似。这也是移项技巧的来源。

但是,这种巧合只有在 A=BA=B 时才会出现,所以不适合一般用途。

免责声明:简答题不应直接使用该公式。

Built by Vitepress | Apache 2.0 Licen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