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差比数列待定系数法求和

高中数学·数列·差比数列

发现

在上到“求和的方法”一节时,接触了“错位相减法”,但看似好像没什么用,用到此方法推导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已经可以用了。

这时,一种新的数列横空出世——“差比数列”,展示了错位相减法的意义。

差比数列

所谓“差比数列”,就是等差数列×等比数列,即 an=(kn+b)qnq0)。 例如经典的 an=nqn,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出:

Sn=i=1niqiqSn=i=1niqi+1=i=2n(i1)qi+nqn+1(1q)Sn=q1nqn+1+i=2nqiSn=q1nqn+1qn11qq21q

我们不再深入算下去,虽然错位相减的想法巧妙,但计算量确实较大。 而且,题目大多以不含参的数列考察,难道每一次都需要冒着计算错误的风险继续吗?

起因

有一天突然想到, 既然等差数列可以设为 Sn=An2+Bn, 等比数列可以设为 Sn=A(qn1), 那么差比数列难道就不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吗?

于是观察上面求得的式子,发现这些 1qqnq2 都可以视作常数,所以最后剩下的只有三项:nqn 相关,qn 相关,和一个常数。q 不管加一次减一次,都无影响。

所以自然地想到:差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 Sn=(An+B)qn+C。(可严格证明,但此处略过)

改进

但是这,三个参数,需要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,计算量并没有减少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填空题。 于是,便开始搜寻 A,B,C 之间以及和 q 等的关系,试图找出一点简化空间。

然而,系数过于复杂,网上有很多公式版本,但太冗长,不好背。

这时,灵光乍现:不就是这个 q 烦人吗,那么代入 n=0 不就把它消掉了? 于是我们便得到:

S0=B+C

但是,S0又是什么?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,得出了结论:对于不分段的数列,其必有 S0=0。 详见前面写的文章:数列S0与分段的关系

差比数列又是一个不分段的数列,所以我们得到了:

B+C=0

结论

于是,差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待定系数形式便形成了:

Sn=(An+B)qnB

其中 q 为等比数列的公比,A,B 为常数。

应用

以一道题为例,试求:

i=1n(6i4)2i

先代入求得S1=1S2=1+2=3

然后用待定系数设Sn=(An+B)(12)nB,代入得:

{12A12B=1AB=212A34B=32A3B=12

解得

{A=6B=8

因此,Sn=(6n8)(12)n+8,经检验成立。

由此可见,计算确实简便了很多。

Built by Vitepress | Apache 2.0 Licensed